伊斯坦堡(Istanbul)→搭機返國
●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蘇丹阿荷邁特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堡很重要的景點之一,一生中必定一遊的特色建築物,其建築之美,是必須身歷其境並親眼感受其氛圍的。
藍色清真寺是人們對這棟美麗建築的通稱,它真正的名字是蘇丹阿荷邁特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建於蘇丹阿荷邁特一世(Sultanahmet I.)統治時的1609年。
而藍色清真寺與正對面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兩座建築遙遙相望,是伊斯坦堡最壯麗的兩大建築,當初藍色清真寺在1690年建造時,的確是想要超越聖蘇菲亞大教堂,但傳奇之所以成為傳奇是有其原因的,雖然藍色清真寺的大圓頂沒有比聖蘇菲亞來的高大,但是她卻有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六座喚拜樓的設計。
藍色清真寺加上聖蘇菲亞教堂的尖塔,加起來有10個之多,構成了神聖壯觀的天際線。
喚拜樓是用來提醒教徒們禮拜的時間,為了讓叫喚的聲音傳得遠,所以把尖塔建的高高的。一般來說,大清真寺也只需要4座喚拜樓就相當具有權勢的象徵,但為何藍色清真寺有6根呢?請繼續往下讀,就可以得到解答囉。
藍色清真寺的得名,來自於清真寺內壁上方2/3高度的牆壁,都使用了一種土耳其瓷器名鎮-伊茲尼克 (Izhik) 所燒製的藍彩釉貼瓷,這種以白色為底的彩釉瓷磚,刻著豐富的花紋和圖案,相當精緻,而藍色清真寺裡共有 21,043 片伊茲尼克瓷磚,因為使用了大量的藍色磁磚片,使得整個清真寺內似乎都充滿了藍色的色調,所以稱之為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基本面
長度 72公尺
寬度 64公尺
穹頂高度(外側) 43公尺
宣禮塔 6座
動工年份 西元1609年
完工年份 西元1616年
藍色清真寺歷史概述
在吉托瓦托洛克和約(Peace of Zsitvatorok)及對波斯人的戰事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蘇丹阿荷邁特一世(Sultanahmet I.)決定要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以安撫真神阿拉,希望藉由真神的力量帶給人民更好的生活。
清真寺的建築工程於1609年8月開始動工,由蘇丹親自主持動土儀式,阿荷邁特一世有意讓蘇丹阿荷邁特清真寺成為他的第一個帝國清真寺,他任命著名建築師錫南(Shinan)的徒弟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Sedefhar Mehmet Aga)負責這一項工程。
蘇丹阿荷邁特清真寺在阿荷邁特一世統治後期仍未完工,直至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 I.)時才將整座清真寺整體完工。
開幕典禮在1617年舉行,至今已經過近400年的歷史。
建築
藍色清真寺的設計,結合了奧斯曼建築及拜占庭教堂的建築特色,同時也是兩個世紀以來的建築之最。除了參照鄰近的聖蘇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還另外加入傳統的伊斯蘭建築特色,被視為奧斯曼建築古典時期最後一個大型清真寺建築。
藍色清真寺是用來自黑海美加(Mecca)附近的卡阿巴所產的大理石,以堆疊的方法建造的,驚人的是,這座建築沒有使用一根釘子。總面積為4600平方公尺,可同時容納5000名回教徒一起祈禱。
您能想像這麼巨大的建築居然沒有使用到任何一根釘子嗎?或許很難令人相信,但是事時便是如此,而您也的確無法忽視古代人建造的功力是這麼神乎其技。
外觀
從藍色清真寺的外觀上看,有一個27.5公尺直徑的大圓頂,周圍是4個較小的圓頂,小圓頂下方有30個更小的圓頂,層層相疊,有著難以言喻的建築特色。寺院的四周有回教世界中獨一無二的6根43公尺高的喚拜樓,又稱叫宣禮塔,只比回教聖地麥加的主清真寺少1根喚拜樓。
事實上,土耳其的清真寺建築上的圓頂,是受到拜占庭建築所影響,但是越大的圓頂越難蓋,需要周遭的東西來分散大圓頂的壓力,於是建築師就在大圓頂旁蓋了無數的小圓頂來分散壓力(由此可知聖蘇菲大教堂的建造是多麼得令人驚嘆),但是藍色清真寺也因為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圓頂,而充滿了自身特色。
內景
有進清真寺時,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寧靜的感覺,可以感受一下片刻的安寧,氛圍相當不錯。雖然因為清真寺的教規禁止崇拜偶像,而使得內部裝飾看不見以磁磚拼裝的動物或人物的身影,但仍有繁複的花草圖案與如圖騰般的阿拉伯文裝飾整座清真寺內部。
寺內四週牆壁上有260個大小不同的彩繪玻璃窗,內壁則鑲滿超過2萬片的上等的伊茲尼(Iznic)藍磁磚,光線穿過260個小窗進入寺內,映照在牆壁上 的藍磁磚,使得整座寺院發散出藍色的光暈,這樣的景色是在別的清真寺看不見的,也是被稱為藍色清真寺的另外一個由來。
室內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聖壇,聖壇由經過雕刻的大理石建造而成,上方則是鐘乳石壁壇及雙重刻板,附近的牆壁都鋪上陶瓦。聖壇右邊有一個講道壇,在每星期五午間及宗教節日,阿訇(伊斯蘭教教師的尊稱)會站在講道壇上講道。即使清真寺內的信徒眾多,但無論多麼擁擠,聖壇的設計使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及聽到阿訇講道。
喚拜樓
圍繞著清真寺,形狀長而尖、直達天際的尖塔叫做「喚拜樓」,報告禱告時刻的人沿著狹窄的樓梯攀上喚拜樓宣佈喚拜(Adhan),一天五次,分別是破曉、中午、下午、日落及晚上。
現今則使用擴音裝置,在舊城可以清晰聽到喚拜,鄰近的清真寺也會重複喚拜。大群伊斯蘭教信徒會在日落時聚集在面向清真寺的公園,聽聞晚禱的喚拜。
世界上唯一有6座喚拜樓的清真寺
原本在回教世界裡,任何清真寺的喚拜樓數量,都不可以超過回教聖地-麥加的主清真寺,當時麥加主清真寺的喚拜樓有6座,可是在建造藍色清真寺的時候,蘇丹阿荷邁特一世希望建造「黃金的」喚拜樓,由於土耳其語「黃金的」和「六」語音相近,建築師誤聽成要建造6座喚拜樓,所以便建造了6座喚拜樓。
為了彌補此項錯誤,阿荷邁特一世特別為聖城麥加的主清真寺又增建1座喚拜樓,變成7座,讓麥加的主清真寺仍然維持最崇高的地位。
●古羅馬賽馬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蘇丹阿荷邁特廣場(Sultan Ahmet Square)
在藍色清真寺西側有一片綠地及一些高聳的石碑,這一帶稱是古羅馬時期賽馬場的遺址,現今則稱為蘇丹阿荷邁特廣場。
◎圖片取自wikipedia百科。
賽馬場歷史概述
西元198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建立賽馬場。
到了西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更擴建賽馬場的規模,除了賽馬,這裡曾是政治集會、暴動叛亂、處死犯人的場所。
賽馬場的架構
古羅馬賽馬場原來是羅馬帝國的橢圓形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源自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
圓形競技場建築的由來
西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 (Polykleitos the Younger) 所設計的埃庇道努劇場 (Epidauros Theater),當時的劇場都依山而建,呈半圓形狀,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時代,人們開始利用拱形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並且也不再靠山而建,而靠建築結構堆起層層的觀眾席。
古羅馬賽馬場原先的建材後來就被拆掉移做別的用途,後來蓋在旁邊的藍色清真寺,也用上了古羅馬賽馬場所拆除的建材。
噴泉與紀念碑
賽馬場內有一座紀念德皇威廉二世來訪所建的圓頂噴泉(Wilhelm II Foutain)、取自路克索卡納克神殿的埃及方尖碑(Egyptian Obelisk)、君士坦丁大帝從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搬來的青銅蛇柱(Column of the Serpent),以及紀念羅馬皇帝豐功偉業的君士坦丁羅馬仿方尖碑(Column of Constantine)。而這些紀念碑與圓頂噴泉,也成了賽馬場最著名的地標,是觀光熱門景點之一。
-圓頂噴泉(Wilhelm II Foutain)
西元1898年,日耳曼皇帝德皇威廉二世(German Emperor Wilhelm II)造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為了增進兩個帝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所以建造這座噴泉亭送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這座噴泉亭是在德國建造,然後再一塊一塊運送至伊斯坦堡組裝。
西元1901年,散發著新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噴泉亭終於建造完成。8根珍貴的黑色花崗岩柱子撐起8角型圓頂,內部金色的馬賽克圖案裡,也看得到鄂圖曼土耳其蘇丹與日耳曼皇帝的家徽。
-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Obelisk of Thutmose III)
西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將這座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從埃及的卡納克神殿運至君士坦丁堡。運送的過程中不慎斷裂破損,只有20 公尺長的尖端部份還保持完整並豎立在賽馬場。
-蛇柱(Serpent Column)
西元前479年,希臘為了慶祝戰勝波斯大軍,而在德爾菲(Delphi)建造阿波羅(Apollo )神殿時所鑄造的。
800多年後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將這跟蛇柱從希臘運來,並安置在現今的伊斯坦堡,目前這根青銅製的柱子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希臘時代紀念碑。
◎圖片取自wikipedia百科。
-君士坦丁紀念碑(Constantine Obelisk)
君士坦丁6世 (Constantine VII)曾經下令修補此紀念碑而得名,又稱為牆柱(Walled Obelisk)。
本來紀念碑的外層是青銅製的雕刻,但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時因為歐洲人的掠奪,而只剩下斑駁的柱身,雖然殘破不堪,卻別有一番記錄歷史的美。
◎圖片取自wikipedia百科。
●塔克辛廣場(Taksim Square)
塔克辛廣場位於新城的中心,廣場中間的雕像是為了紀念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向希臘英勇宣戰的事蹟;雕像旁邊有著一朵朵水泥做的鬱金香(國花),鬱金香上則聚集了一隻隻的白鴿。
◎圖片取自Panoramio世界地圖。
塔克辛廣場建於西元1928年,位於土耳其的心臟地帶伊斯坦堡-新城的中心。廣場內商店林立,路上到處可見街頭小販、上下班擁擠的人群、以及絡繹不絕的觀光客。處於中心地帶的塔可辛廣場,同時也是伊斯坦堡最大的交通總站,擁有捷運及交通公車系統,無論是到機場或是火車站都非常方便。
景觀
鋪滿柏油的道路兩旁,是一棟棟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哥德式的建築,交錯著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大樓,這些古老的建築與周圍各種現代化的大樓相互爭寵,是歷史痕跡與現代化的結合。廣場的一隅,有著鄂圖曼帝國時期的清真寺拱型建築,清真寺旁邊為被咖啡廳、禮品店,還有不少小吃攤包圍著,這樣的景觀相當有趣。
廣場中間豎立了一座雕像,正是為了紀念土耳其之父-凱末爾而設置。
●加拉達塔(Galata Tower)
加拉達塔位於伊斯坦堡金角灣北方的新城區,是伊斯坦堡最引人注目的地標,這是一個巨大的柱狀尖頂建築物。如果從伊斯坦堡亞陸區的海邊,望向對岸的新城區,必會看見一尖頂圓塔,突出於伊斯坦堡城市的天際線。
加拉達塔基本面
塔高 66.9公尺
牆厚 3.75公尺
內部直徑 9公尺
建造年份 西元 1348年
簡介
加拉達塔地窖共9層,樓梯共 195 級,塔旁可見少許城牆殘跡,曾是當時熱那亞 (Genoese) 加拉達港 (Galata Port)的最高建築。現在則有兩部售票的電梯直達塔頂,花點小錢就可省去爬梯的麻煩。塔頂有兩層,分別是餐廳與俱樂部,無論您是到此用餐或者健身,都有絕妙的景觀可以觀賞。
塔頂周圍設有看台,能以360角度看到伊斯坦堡的整個亞洲和部份歐洲區域,是觀看伊斯坦堡景色的最佳地點。
●室內大市集(Grand Bazaar)
這是土耳其第一大市集,雖然沒有高級精品店,卻擁有超過5,000間的各式商店,同時也是非常熱門的購物點。特別是在週末,來自城市每個角落的人們都會來到這裡選購衣物、塑膠飾品、文具及廉價玩具。
值得購買的東西有毛毯、皮革製品、陶器、銅製品、雕刻、木製品等。在這裡購物一定要殺價,可從原價的30%開始談價錢,能殺到50%-60%就算成功了,而且一定要記得多比較幾間商店的價格,才不會被有心哄抬價格的商人給唬弄了。
大市集的歷史
大市集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460 年,由當時的蘇丹穆罕默德2世(Sultan Mehmet II.)下令興建,於 1461 年完成。由於當時穆罕默德2世剛剛攻佔君士坦丁堡,興建室內大市集就成為伊斯坦堡城市建設的一部分。
室內大市集經歷多次火災,經過幾次的災後重建,順勢不斷的擴大,最後成為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市集。無論這是否屬實,伊斯坦堡室內大市集的確是大得令人容易迷路;而因為人多的緣故,也會有不少的扒手,來到這裡必須注意好自己的隨身物品喔。
伊斯坦堡→香港→台灣
終於結束在土耳其的旅程了,不曉得讀者們是否藉由觀看這個BLOG而收獲許多呢?當然了,像土耳其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是不可能用短短幾篇文章就道盡一切的,且就算用再多美麗的照片、再多的文字也不足以將現場的感動完整呈現在您的眼前。若想要深刻的體會,唯一的辦法就是帶著一顆嚮往的心飛往土耳其,親身去體驗土耳其的美好。希望本BLOG讓您對土耳其能有初步的認識,如此一來,日後在真正踏上旅途時,便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參考文章出處
Wikipedia http://www.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zh.wikipedia.org/
Panoramio(Google地圖照片) http://www.panoram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