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行家悠遊土耳其day8】番紅花城-伊斯坦堡

Day8
番紅花城(City of Safranbolu)→伊斯坦堡(Istanbul)


●番紅花城/鄂圖曼世界(City of Safranbolu)
位於山谷中的番紅花城像是停駐在另一個時空的古鎮,早自13世紀開始,番紅花城就是東、西方貿易商旅必經的驛站。到了17世紀時,黑海地區繁盛的商貿使番紅花城邁入名利雙收的顛峰期,富豪廣建華宅突顯身份,這些運用磚、木打造的鄂圖曼宅邸,通過歲月、天候的考驗留存至今,目前保有800多棟最精緻的十九世紀俄圖曼房屋,成為番紅花城最搶眼的特色,並使番紅花城於1994年躋身世界遺產之林。
整座番紅花城就是座生氣盎然的博物館,每戶民宅都各有看頭。





在番紅花城看不到高樓大廈也看不到都市車水馬龍的現象,在這裡就是一種完全復古、古代化的民俗生活,體驗傳統鄂圖曼人循規蹈矩的生活,從食、衣、住、行、樂開始絕對沒有任何有關現代化。
在番紅花城有很多小街道,主要是商販當地特色產品,對這些鄂圖曼人來說觀光正是他們的收入來源之一。







由安卡拉(Ankara)搭機至伊斯坦堡(Istanbul)






●伊斯坦堡(Istanbul)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伊斯坦堡省的首府,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亦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人口超過1000萬。由於此市位居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了黑海的進出,故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伊斯坦堡是全世界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城市,東羅馬、拜占廷及鄂圖曼三朝的帝都所在。




伊斯坦堡的歷史-
伊斯坦堡在其存在的歷史之中曾擁有過很多個不同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是受該市統治者的文化、語言和宗教所影響。而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這些舊名,現時仍然是某些國家活躍使用的名稱。除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堡亦曾被稱為「新羅馬」或「第二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臘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羅馬帝國的純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異教徒充斥的羅馬城。

伊斯坦堡亦別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為該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於七座山丘上,以與羅馬的七座山丘相映襯。這七座山丘在市徽內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由於伊斯坦堡在整個中世紀有著極高的重要性和豐厚的財富,所以伊斯坦堡的另一個別名是Vasileousa Polis (「眾城市的女王」)。

從10世紀時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稱君士坦丁堡為伊斯坦堡(İstanbul),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即「在城裡」、「進城去」,此處的「城」即為君士坦丁堡的特稱。



1204年,十字軍東征第4次發起而奪取耶路撒冷,但十字軍卻轉而攻佔君士坦丁堡,該市被洗劫和褻瀆。該市隨後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十字軍希望以這個國家 代替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分裂成為數個國家,當中的尼西亞帝國在米哈伊爾八世率領下,於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是希臘文化的傳 承,並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很多宏偉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聖索非亞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東正教的精神領袖,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座現時仍然在伊斯坦 堡法納爾區的聖喬治大教堂內。

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伊斯坦堡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的名字並用。而近代居民亦覺得君士坦丁堡這名字太長,所以將名稱縮減,稱為士坦堡。

該市於1890年代開始現代化,興建了大橋、完善的供水系統、鋪設電燈和引入了有軌電車與電話。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首都由君士坦丁堡遷往安卡拉。在共和國早年,君士坦丁堡被以為會成為共和國新的首都。土耳其政府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語的習慣,在1930年正式將城市名命為「伊斯坦堡」。

1950年代伊斯坦堡的建築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全市有很多新的道路和工廠建成。有時有些歷史建築被拆卸以興建現代寬闊的林蔭大道、大街和公眾廣場。該市一度數目眾多和繁盛的希臘社群,當中剩餘的希臘原居民,在1955年伊斯坦堡大屠殺後,有很多離開回到了希臘。

1970年年代伊斯坦堡人口開始急速上升,從安納托利亞(Anatolia)來的人都湧入伊斯坦堡找工作。很多新的工廠在市郊建成。這一陣子的人口增長,導致住宅群的急速增長(有一些質素很差,導致在城中地震發生時造成了傷亡),很多偏僻的村落被併入城市版圖。





現今的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交通相當擁擠,是世界上唯一跨越歐亞的大城市,北臨寬僅兩公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黑海,南半部則是馬馬拉內海,前蘇聯的重要物 資都經由這裡進出。

伊斯坦堡共有450座清真寺,伊斯蘭教的諺語說「《古蘭經》誕生在麥加,讀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堡。」







參考文章出處
Wikipedia http://www.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zh.wikipedia.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